玛曲:党建引领促振兴 特色产业富村民
发布日期:2025-10-17 浏览次数:31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玛曲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促使村均收入和村均经营性收入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9.8%、15%。
整体规划 聚力打造“养殖大县”
依托优质草原资源禀赋,玛曲县投入2.3亿元建成了3个集标准化养殖、科学化管理于一体的“万头牦牛”养殖基地。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村企联合、产业联动的方式,采取“党组织+企业(合作社)+牧户”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打破养殖、加工、销售小众化小规模的壁垒,促进了33家牧民党员创办领办牧民专业合作社、村办企业与“万头牦牛”养殖基地之间构建利益共同体,辐射带动1600余名群众投身牦牛养殖,牧户年均收入增加2000元。
阿万仓镇深化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整合资源,鼓励牧户以草场、牲畜等资源入股养殖基地,逐步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牧户增收致富能力,成功走出一条联村抱团发展、产业聚能壮大、乡村全面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齐哈玛镇盘活各类闲置资源发展畜牧养殖,以“党建+”模式运营,引导5个行政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加5.4万元;河曲马场采取“舍饲半舍饲+补饲”养殖模式,推广反季节出栏和四季交易方式,破解了养殖产业发展途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发展后颈不足等问题;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与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兰州大学、天津市农科院等多所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协作,成功制作甘肃省第一剂甘南牦牛冷冻精液,为甘南牦牛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已向国家种质资源中心基因库移交高品质甘南牦牛冻精经5000支,成功填补了该基因库在甘南牦牛冻精存储领域的空白,为我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写下重要一笔。
阿万仓镇沃特村党支部书记加华旦增表示,今年,道尔加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鼓励牧民群众投身畜牧养殖、乳奶加工、生态旅游等项目,依托贡赛喀木道、娘玛寺、乘马服务点等景区和万头牦牛基地、甘南亚克乳业牧业有限公司、昌翔肉业等企业,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收入。预计牧户人均收入达2.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0.37万元。其中,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4.56万元。
主动引进 有序推进“乳奶产业”
玛曲被誉为“亚洲第一天然牧场”,境内有1200多万亩优质天然可利用草场,为牦牛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乳奶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奶源。因此,玛曲县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夯实乳奶产业根基,以村“两委”班子建设为基础,采取“行业部门党组织+乡镇党委+亚克乳业公司+牦牛乳收购站+牧户”模式,引进甘南亚克乳业牧业有限公司,修建了一座占地24259.16平方米的专业生产牦牛奶粉的加工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园区化、市场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年加工乳奶产品1000吨,产生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同时,严格落实甘南牦牛生鲜乳定点收购牧户优惠奖补机制,按高于市场价0.5元/斤标准,发放补贴260余万元;为年内定点提供3000斤以上乳奶的牧户,按照10000元/户标准,发放奖补资金280余万元,充分调动牧民鲜奶定点销售的积极性。
甘南亚克乳业牧业有限公司经理卞海生表示,为从源头上做好牦牛乳业的收购、运输、生产、加工和销售,投入1800余万元在各乡镇累计新建9座牦牛乳收购站。目前年收购牦牛乳5000吨,带动牧户8600余户,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同时,该公司与36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入股企业,年均分红2.5万元,开展生鲜乳生产技术培训5场次,培训牧民超500余人次,真正将产业发展与牧民群众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挂钩,切实让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助农增收的助推器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因地制宜 全力夯实“致富之路”
针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制约,采日玛镇按照“抓党建、促振兴、兴产业、富牧民”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致富带头人+牧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牧民增收。据悉,近五年,采日玛镇累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班43期,培训劳动力1200余人次;完成劳务输转3000余人,创劳务收入8000余万元。
采日玛镇秀昌村牧民扎西彭措高兴地说:“今年是我在外务工的第六个年头,因文化程度偏低、汉语水平较差,刚开始,主要从事一些搬运、安装等体力活。后来,参加了县人社局和镇党委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学习了电焊、家电维修等技能,有了一技之长。通过‘点对点’劳务输转方式,去了南京市创维工业园,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加工,工作较为轻松,收入也很可观。”
“为激励全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乡富裕劳动力外出就业,提高牧民群众经济收入,近五年,我们积极争取就业资金,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市场需要和群众意愿举办了140余场培训班,累计培训劳动力5200余人次,为牧民群众外出务工提供了一技之长。同时,我们加大组织化、规模化输转力度,每年输转城乡富裕劳动力近2000余人,创劳务收入6000余万元。目前,牧民群众、高校毕业生‘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观。”县人社局负责人表示。
记者 马国锋
编辑 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