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甘南州“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25-10-13 浏览次数:99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兴则国家兴。秋季的甘南,像被天地调深了色盘的油画,辽阔草甸是赭红、金棕与深绿交织着漫向天边,草尖还凝着晨露凝成的薄霜,沾着几分清冽的秋意,成群的牛羊踩着厚软的草甸,偶尔抬头望向南飞的候鸟,牧人的马鞭在空中划出轻响,帐篷旁的经幡随秋风舒展,连空气里都飘着酥油茶的暖香……自然生机与人文和谐定格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这里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甘南草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十四五”以来,甘南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把握自身功能定位,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主线,遵循高原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全力推动生态保护“六大工程”,深入实施生态大保护行动,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让甘南的水更清、山更绿、生活更加美好。
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千秋的事业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草原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资源,保护草原生态就是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对农牧区发展和生态恢复有着非凡的意义。在甘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草原不仅是牧民的家园,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巨大的绿色海绵,涵养着水源,调节着气候,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如今,“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成了甘南草原儿女的共识。“不减畜,不保护,草不够吃,牛羊过不了春天。”玛曲县马场五队党支部书记尕藏南杰正是村里减畜工作的带头人。2016年他有300多头牛,而今已经减到了160头。尕藏南杰的经历是甘南草原减畜工作的一个缩影。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合理控制牲畜数量,才能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牧民们逐渐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减畜工作中来。
为根本解决全州牲畜超载过牧问题,农业农村局干部深入村庄牧户,开展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及相关法律法规宣讲,督促超载牲畜核减工作,确保真正实现禁牧草原“禁得住”、超载牲畜“减得下”,牧民收入“涨得了”,草原生态“变得好”。农业农村局的干部们不辞辛劳,走村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牧民们讲解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他们不仅宣传政策,还帮助牧民们制定合理的减畜计划,寻找增加收入的途径。通过他们的努力,牧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减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和机制建设,“十四五”以来甘南州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9部,甘南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做法被全国人大列为“地方立法运用的典型案例”。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为甘南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它们明确了各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国人大将甘南的经验做法列为典型案例,是对甘南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方面所做工作的高度认可。
同时,“十四五”以来,甘南高质量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治理16.25万公顷,大力实施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湿地总面积达到637.57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36.9%,尕海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不足480公顷恢复到2500多公顷,湖区沼泽湿地面积恢复到1.2万余公顷,地下水位明显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甘南州实施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统筹考虑了各个生态要素,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修复。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尕海湖的恢复是甘南湿地保护工作的一个成功典范。如今的尕海湖,湖水清澈,水草丰美,成为了众多鸟类的天堂。
与2003年相比,甘南州周边湿地植物由345种增加至386种,湿地动物由81种增加到109种,特别是湿地鸟类由63种增加到80多种,湿地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恢复。积极落实退化草原治理及草畜平衡措施,核减牲畜200.78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较理论载畜量少103.31万羊单位,草原亩均产草量相比2013年提高15.59%、达到428.96公斤,草原生态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全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较2013年减少1998.14万亩,占全州草地总面积的比例下降40.27%,草原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黑土滩型退化草原总面积从2008年的400万亩下降到目前的25.72万亩、减少93.57%,鼠类危害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比例从2010年的43.08%下降到2023年的14.84%,因草原鼠害而形成的黑土滩蔓延趋势得到完全控制,林茂草丰的生态屏障屹立雪域高原。这些数据的变化,充分展现了甘南州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草原生态的改善,都为甘南的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掷地有声的话语,闪耀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光芒,指引着美丽甘南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甘南的“十四五”发展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仅为甘南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十年来,玛曲县坚持系统治理,分区施策,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推进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玛曲县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修复工作对于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县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实现了草原生态的逐步恢复。
欧拉乡牧民卓玛加布在草原上生活了56年。为了守护家园,他带领村民治理草原沙化,并将60多万元积蓄拿出来用于治沙。如今,在卓玛加布的影响下,一大批“环保卫士”行动起来,全力保护生态。卓玛加布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牧民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生态保护的队伍中来,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十四五”以来,全州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和《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分批分类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健康美丽幸福河湖49个,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3.55%、4.47%;水土保持率达到79.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33个百分点;近8年黄河出境流量较入境流量平均增加2.46倍,平均出境流量达151.41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48.91%,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88.75亿立方米、较10 年前提高61.07%,黄河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持续增强。甘南州严格遵守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通过打造健康美丽幸福河湖,不仅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也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生活和休闲环境。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黄河出境流量的增加,有力证明了甘南州在黄河水源涵养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甘南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人工造林种草等国土绿化工程,2013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9.06万亩、封山育林22.31万亩、退化林修复3.23万亩、退耕还林33.85万亩、森林抚育49.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7.14%,比2013年提高0.8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6.87个百分点,5县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创建数、通过率全省第一。国土绿化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甘南的森林和草原植被覆盖度,茂密的森林和草原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起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作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是对甘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肯定,也对甘南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以来,甘南探索推广高寒区域沙化成功治理模式,综合治理黄河沿岸沙化土地7.711万亩,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62.61%,治理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平均盖度达到30%以上,沙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减少3046.5亩,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2014年减少8.1万亩,绿进沙退的“生态账”越算越有收获、越来越有效益,成为高海拔地区草原沙化退化治理的成功典范。甘南州在高寒区域沙化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高海拔地区的沙化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综合治理,黄河沿岸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植被得到了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描绘更加美丽的绿水青山新画卷
“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十四五”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织密织牢自上而下、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污染“防治网”。甘南州委、州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实施。“三大保卫战”的深入推进,有效改善了甘南的生态环境质量。
蓝天碧水对于市民来说,是幸福,是满足。川流不息的一江三河滋润着勤劳善良的甘南人民,甘南人民也用勤劳的双手回报养育着他们的山川、河流、草原和蓝天,“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是无数甘南儿女心中的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人民深知这一点,他们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聚焦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甘南全面落实“十张清单”和“一张网”,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7年全省排名第一,空气优良天数从2015年的310天增加到2023年的351天,“高原蓝”成为最美丽的天色;坚持“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提标改造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7个,完成14个县级以上和105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任务,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719个,8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率均达到100%,水环境质量连续10年稳定达标,“江河清”成为最靓丽的水色;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环境质量各项指标保持稳定,“土壤净”成为甘南最安全的本色。甘南州针对各类污染源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实现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高原蓝”和“江河清”“土壤净”成为了甘南的亮丽名片,展现了甘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
沐浴着暖阳,漫步于碌曲县尕秀村,目光所及之处,看不到一片纸屑,干净整洁的环境为秀美的牧区添色不少。“不光我们这里,整个甘南州的环境都是这样。”村民自豪地说。尕秀村的变化是甘南州“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甘南州的城乡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打赢这场“环境翻身仗”的制胜法宝,就是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甘南州认识到,只有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在这条道路上,甘南州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十四五”以来,甘南持续擦亮“全域无垃圾”金字招牌,全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扎尕那被评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冶力关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博峪、谢协等16个村荣获全国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 2013年分别增长7.1%、9.6%。成功入列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农村尾菜处理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较2013年分别提高30、11、13个百分点。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57个,是2013年的31倍;入列“甘味”品牌38个,是2020年的3.8倍。燎原奶粉、安多肉品等绿色有机产品走俏国内市场,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甘南州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众多旅游景点和乡村获得的荣誉称号,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让甘南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十四五”以来,临潭县冶力关镇庙沟村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收入已成为庙沟村主要的经济来源。目前,当地有农家乐387家。农家乐不仅成了当地乡村美景,还圆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梦,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庙沟村的发展案例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绘好“山水图”,念好“林草经”,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甘南州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突出“六个聚焦”,实施“六大行动”,全面打造新时代“五个甘南”,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全力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甘南州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十四五”以来,甘南州通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有效的行动措施,全面打造新时代“五个甘南”,为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甘南力量。甘南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一条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甘南人民群众将继续团结一心,坚持不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绘出更加美丽的绿水青山画卷,让甘南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活更美好。
记者 王满辉 薛六十生
编辑 王丽
- 上一篇:禁止!禁止!禁止!
- 下一篇:舟曲的秋,都“簪”在了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