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舟曲:“结亲式”就业助力搬迁群众稳岗增收

发布日期:2025-08-30 浏览次数:27

自承接舟曲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以来,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紧紧围绕“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目标,探索推出“结亲式”就业帮扶模式,通过“就业意愿带动、信息资源带动、劳动能力带动、民族互助带动”四大机制,有效推动搬迁群众实现稳岗增收与民族团结“双赢”。截至目前,安置点已有55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务工年均收入达2亿元。

精准赋能

从“耕山”到“上班”的转变

面对搬迁群众技能单一、与新区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第一临时党支部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精准技能培训。依托企业用工需求,开设电工、焊工、家政、烹饪等市场急需工种培训,累计培训超3500人次,多人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功进入大型企业稳定就业,月收入普遍达4000–6000元。

针对残疾人和需照顾家庭的群众,党支部积极开发灵活就业渠道,通过保洁、绿化、大棚零工、计件居家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600余名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支持群众创业,目前已开办餐饮、超市等各类门店237家,带动400余人就业。

互助共进

从“个体打拼”到“群体协作”

“结亲式”就业不仅关注岗位对接,更注重构建群众之间的互助网络。通过老乡带老乡、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经验传递,大幅降低求职成本。在情感支持方面,乡亲们彼此倾听、互相鼓励,有效缓解异地生活的心理压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党支部还推动群众基于技能互补开展协作创业,形成“沟通者联业务、技术者教实操、勤快者抓落实”的合作模式,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民族融合

从“同乡”到“同胞”的升华

在促进就业的同时,“结亲式”模式也成为民族融合的重要平台。党支部有意识推动不同民族群众在同一企业、同一班组共同劳动,通过“混岗作业、同工同酬”增进理解与认同。在日常协作中,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彼此支持,逐步构建起深厚的情谊。

党支部还定期组织锅庄舞、东山转灯等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宣传表彰务工创业典型,拍摄播出先进事迹宣传片,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区氛围,切实推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结亲式”就业模式是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在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实践中的创新探索。该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更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体现出显著社会效益,为后续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舟曲经验”。

记者:马应凯 

通讯员:刘兴云

编辑:才让杨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