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打造甘南科研智汇新高地 ——写在甘南州农林牧草科学院成立之际
发布日期:2025-08-21 浏览次数:281
在青藏高原东麓,黄河首曲蜿蜒流淌,环抱着甘南4.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境内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97.14%,森林覆盖率达17.81%,耕地面积占2.98%。农林牧草承载着生态安全屏障之重,如同一道亘古的绿色长城,守护着万物生灵的栖息之地,维系着生态文明的根基未来。
从马背上的农业技术员怀揣温度计丈量草场,到现代化实验室里基因测序仪破译青稞密码;从各科研机构分散作战,到如今“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人才培育”的闭环体系,甘南州农林牧科研事业的“破茧”之路,藏着三代科研人接力奔跑的故事。
破局:从“散兵作战”到“攥指成拳”
让资源有效整合、智力深度融合
农林牧草产业作为甘南支柱性产业,每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产业振兴,影响着群众的“粮袋子”“钱袋子”。上世纪50年代,农业技术员骑着马穿梭在帐篷间,马褡子里装着青稞种子,用脚步丈量出第一份草原资源图谱。80年代,科研人员对着显微镜记录牦牛血细胞形态,培育新品种让牧区犊牛成活率提升30%。90年代,农业科技人员围绕青稞增产关键技术问题,选育了甘青系列1-11号、黄青1号、黄青2号、康青3号共14个高产优质品种,在全国总共定名的10个品种中,甘南就占了8个,育种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林牧草科研与推广体系暴露出的诸多短板愈发明显:高寒的严酷环境,生态格外脆弱,草场退化、牲畜越冬饲料匮乏、农林作物品种单一,更棘手的是,农林牧草科研数据不联通、资源难共享,就连同一片退化草场的松土补播试验,都因技术标准各异,最终成果零零散散,难以形成攻坚合力。
甘南州农林牧领域科研力量“条块分割”、机构冗杂且职能交叉重叠,人才梯队“头重脚轻”、基层服务能力薄弱,资源配置“畸轻畸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驱动“后劲不足”、成果转化链路断裂,成了横亘在产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如何在这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破茧而出?
面对发展困境,2024年8月起,甘南州组织考察团先后赴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内农林牧高校、临夏州开展实地考察学习、借鉴成熟经验做法。2024年11月,州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农林系统下属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并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聚焦发展梗阻问题谋划改革方向,明确了农林牧草科研机构顶层设计中的职能定位和学科布局,一场力度空前的改革正在悄然发生……
筑巢:从“孤立探索”到“协同共进”
让高原留得住人才、育得出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强化公益性”,2024年全省编办主任会议安排,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效解决农林牧等领域下属事业机构冗杂及小弱散等问题”。
顺势而为赢主动,因势而谋占先机。
甘南州委组织部坚持“资源集成、力量集成、实践集成”的工作思路,组建农林牧草科学院,围绕州委州政府确立的“牛羊猪鸡菜果菌药+青稞”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开始了一场全面而深入的资源整合行动。
制定组建方案,多次赴省编办衔接汇报、争取支持,整合优化州农业农村局、州林业和草原局所属事业单位,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再以抓铁留痕的工作作风,在甘南州农林牧草科学院发展道路上留下一串串清晰而铿锵的脚印。
振翅:从“蹒跚起步”到“翱翔高原”
让智慧滋养草原、科技点亮牧区
初秋的玛曲草原,无人机掠过退化草场,传回的植被数据实时显示在牧民才让的手机APP上。“按科学院给的方案,每亩补播3公斤垂穗披碱草,今年牧草比去年高了15公分。”这是科学院“科技特派员+合作社”模式的生动实践。
在临潭县“甘青10号”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里,农技师们正给农户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的品种不仅亩产达300公斤,秸秆还能作为优质牧草,让一亩地产生两份收益。周边合作社的订单已排到秋收,加工企业更提前预定了500吨青稞,用于开发新型保健食品。
高寒生态修复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筛选抗寒耐旱的草种;特色作物育种实验室中,传统青稞与现代基因技术相遇;畜牧资源开发实验室连接着牧场与市场;而高原林菌研究实验室则探索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暮色中的科学院大楼,实验室的灯光与远处霞光交相辉映。年轻的农林牧草科学院,正以破茧成蝶的姿态,在甘南大地的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中,扇动起科技赋能的翅膀,一场以科技为引擎的“绿色变革”,正悄然重塑“绿色发展”新理念,深挖“绿水青山”新价值,加速甘南现代化发展进程,书写甘南科研智汇的“发展奇迹”。
编辑 杨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