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市: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发布日期:2025-08-19 浏览次数:283
近年来,合作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以点绿成金的智慧兴邦,让生态“含绿量”持续化作发展“含金量”,一幅碧水蓝天、绿富同兴的画卷徐徐铺展。
一场大气污染的“铁腕”行动在合作市展开。178台燃煤锅炉被拆除,6500座土炕被改造淘汰,1600余台小煤炉“下岗”,煤炭市场得到规范,清洁能源加速推广。工地扬尘管控、餐饮油烟整治、全域禁燃烟花爆竹……一系列组合拳精准出击。如今,PM2.5浓度稳定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常年领跑甘肃,“羚城蓝”成为常态,实至名归的“高原氧吧”让市民引以为豪。
走进草原,传统的铁丝网围栏被一片片橙红的沙棘林替代——这是创新的600万株沙棘生物围栏,既固土保水又富了农牧民。近年来,合作市投资1.81亿元实施的17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像一条条绿色“动脉”,滋养着这片土地。35.63公里的生态绿色长廊蜿蜒舒展,1510万元升级的农牧村供水设施汩汩流淌。城区污水处理率超95%,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更可喜的是,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高达97.14%,56个自然村1432户农牧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牧民拉姆蹲在没过脚踝的青草中:“以前草场退化,牛羊吃不饱,现在草绿了,牦牛肉紧实,牦牛奶香醇,卖价也高了,草原奖补一分不少,我当生态护林员一年还多挣8000块钱。”她的笑容,是生态修复最生动的注脚。
合作市以“牛羊饲粮药菌”特色产业为抓手,建成31个现代化种养殖基地。“美仁牦牛”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高原青稞单产提升40%,夏季草莓、驯化野生川贝母成为增收新增长点。生态产业园区内,华羚、燎原等龙头企业带动高原乳制品走向国内外,绿色产业链不断延伸,“百亿强县”蓝图加速绘就,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与富民优势。
与此同时,生态优势同步催生旅游热。近年来,合作市累计投资11.21亿元建成164个生态文明小康村,覆盖228个自然村;国家4A级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景区与格河风情线、当周林卡等景点串联,“青藏之窗·雪域羚城”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俄合拉、录豆囊等旅游标杆村年接待游客475万人次,创收34.36亿元,生态旅游成为富民强市支柱。录斗艘金矿创建省级绿色矿山,树立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的“羚城样板”,让生态优势在产业发展、旅游升温与资源合理开发中持续激活动能,转化为发展与富民的强劲动力。
守护绿色,已成为羚城人的日常自觉。“禁塑令”全域落地,一次性用品悄然退场;“光盘行动”蔚然成风;生态健步走、藏地传奇自行车赛绿色出行迈大步。
市民李凤仙已成为绿色环保的实践者,“骑车上班成习惯,带孩子做环保志愿者成常态。”社区垃圾分类井然有序,校园“生态课堂”寓教于乐,商户主动换用纸袋包装……从白发长者到垂髫孩童,从繁华商街到静谧乡村,守护绿色成为全城共识。
这份全民守护的力量,让“羚城绿”历久弥新。2021年,合作市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登高远眺:东面,连片屋顶光伏矩阵宛如蓝色海洋,将阳光转化为绿色动能;西边,生态产业园区机器轰鸣,绿色链条延伸生长;南望,星空下的俄合拉帐篷城熠熠生辉,游客沉醉于这片纯净之地。
当牧家乐的奶茶飘香四溢,当沙棘的橙红、草原的碧绿、雪山的银白交织成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羚城用行动证明:对绿水青山的每一份坚守,都在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无限可能。
记者 王明远 袁玉花
编辑 杨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