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卓尼黑木耳产业崛起密码
发布日期:2025-07-23 浏览次数:2
洮河汤汤,浸润千年沃土;高原风吟,唤醒菌中灵秀。2025年7月30日,当九色甘南的夏花铺满卓尼的山谷,一场关于黑木耳的盛会——全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九色甘南农特产品营销畅享会将在此启幕。
卓尼以“解三难、促三融、建三园”为笔,将北纬34°的秘境凝入木耳的纹理,在菌棒上镌刻“生态”的印记——这既是卓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注脚,亦是这一策略勾勒的产业画卷。
“卓耳不凡”,因生态为基,政策为翼;“因为有尼”,因群众的守望、科研的深耕,更因“五个甘南”的蓝图里,藏着让山珍走出深谷的决心。
卓耳不凡,因这方水土的馈赠。
卓耳不凡,更因“尼”——每颗木耳里,都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
盛会将至,且看洮水畔,木耳成诗,山河作答。
在海拔2000-4920米的青藏高原东麓,甘肃省卓尼县正上演着一场现代农业的逆袭。凭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这里生长出的黑木耳以多糖含量高、肉质肥厚的优势,成为全国食用菌市场的“明星产品”。从默默无闻的高原小城,到全国瞩目的“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重点联系县域”,卓尼县用五年时间完成了特色产业的华丽蜕变,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双赢的振兴之路。
产业崛起:从高原秘境到“中国黑木耳之乡”
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9.5万农牧民守护着38.68万亩耕地。年均4.6℃的温寒气候、充足的日照与显著的昼夜温差,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室”。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定位,将黑木耳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以“链”为笔、以“智”为墨,在高原之上勾勒出食用菌产业的宏伟蓝图。
走进卓尼县木耳镇食用菌产业园区,2000余座标准化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菌棒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正以每分钟12棒的速度运转;分拣包装区,戴着口罩的工人将新鲜采摘的黑木耳按照等级分类,这些“高原黑珍珠”将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内抵达北上广深的餐桌。
这样的场景,在五年前难以想象。2020年以前,卓尼县黑木耳种植还停留在散户试种阶段,年产量不足百吨。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将黑木耳产业纳入“五个万亩”培育计划,短短五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两条现代化菌棒生产线,年产能达2000万棒;培育6家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形成覆盖菌种研发、菌棒生产、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县黑木耳种植面积达9000亩,产量2800吨,产值突破2.08亿元,带动5960户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卓尼县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是卓尼将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培育出的黑木耳多糖含量比平原地区高出20%,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创新驱动:破解高原种植的科技密码
高位谋划,政策护航产业行稳致远。卓尼县将黑木耳产业列为“一把手工程”,县委、县政府统筹布局,构建“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一个产业专班、一支专家团队、一套实施方案、一组扶持政策、一套考核机制,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从《卓尼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到《“五个万亩”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文件精准发力,通过财政补贴、项目倾斜等方式,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建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
模式创新,产学研融合激活发展动能。科技赋能是卓尼黑木耳产业突破的关键。在“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创新模式下,卓尼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组建由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黄晨阳领衔的产业顾问组。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攻克高原环境下的菌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推广“菌棒集中生产+农户分散管理”模式,实现菌种供应、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七个统一”,让农牧民告别“靠经验种植”的传统模式,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生产之路。
链条延伸,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产业闭环。走进卓尼县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两条现代化菌棒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年产能突破2000万棒,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周边地区。从菌棒生产到鲜耳采收,再到即食木耳、木耳肽液等精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更令人瞩目的是,废弃菌渣经过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用于青稞、油菜种植,形成“菌棒生产—食用菌种植—菌渣还田”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富民之路:小木耳撬动大民生
利益联结,让农牧民共享产业红利。在卓尼,黑木耳不仅是农产品,更成为联结各方利益的“纽带”。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1022家新型经营主体与1.5万户农牧户建立合作关系。从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到入股分红,多样化的利益分配方式让农牧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分工。数据显示,仅黑木耳产业就带动5960户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季节性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超5000元,真正实现“小木耳”托起“大民生”。
品牌突围,从雪域高原走向全国餐桌。“卓尼黑木耳”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卓小尼”“木耳肽液”等系列产品成为市场新宠。卓尼县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培育12家优质认证企业,打造“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在兰州开设农特产品直营店,并借助电商平台开拓线上市场。如今,卓尼黑木耳不仅端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更通过跨境电商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展示雪域高原特色农业的“金色名片”。
文旅融合,“木耳小镇”绘就农旅新图景。依托大峪沟4A级景区,卓尼县全力打造“木耳小镇”,将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现代化种植基地,体验木耳采摘,品尝特色木耳宴,参与科普研学活动。“赏木耳景、听木耳歌、品木耳宴、体木耳情”的农旅品牌正逐步形成,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品牌突围:从“高原特产”到“国字号名片”
2023年,卓尼县接连斩获“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黑木耳主产县”等三项国家级荣誉;2024年,“卓尼黑木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这些金字招牌的背后,是当地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全县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每一盒木耳都有专属“身份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培育出“卓小尼”“洮砚山珍”等知名品牌,产品溢价率达30%。
如今的卓尼县,正以黑木耳产业为引擎,推动“牛羊菜药菌+青稞”六大产业协同发展。投资6.21亿元的扎古录康养小镇建设如火如荼,百里洮河风情线沿线打造的“木耳主题景观带”吸引众多游客,“秘境卓尼”的品牌形象愈发鲜明。
站在新的起点,卓尼县正谋划着黑木耳产业的“二次腾飞”:推进新品种研发,开展黑木耳新品示范种植;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种植;深化农旅融合,打造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主题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以牦牛产业为代表的其他特色产业也在同步发力,共同构建“牛羊菜药菌+青稞”六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从高原秘境到产业高地,卓尼县的黑木耳传奇仍在续写。这片雪域高原上,“小木耳”正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带领农牧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来源 卓尼之窗
编辑 杨去草
- 上一篇:【圣境甘南·心灵之旅】文旅特刊|香浪节
- 下一篇:甘南:优化纳税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